****通知:2024年保定远飞学校高考复读班艺术类文化补习班火热报名中...
所在位置:首页 > 名师课堂 > 历史辅导
艺术生文化课补习名校-远飞学校-名校好题
发布人:胡倩文 时间:2019-12-19
高三历史试卷
总分值:100分 时间:100分钟
温馨提示:此次考试卷面分为5分
说明:1. 书写整齐无大面积涂改且主观题基本完成的得5分      
2. 书写有涂改或主观题未完成的,根据情况扣(1—5) 分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商朝的神,始终不脱宗族神、部落神的性格,而西周却出现了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必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天命观树立了君主权威
B. 分封制扩大了统治疆域
C. 宗法制维系了等级秩序
D. 礼乐制加强了中央权力
2. 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
A. 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 B. 郡县制未广泛推广
C. 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D. 啬夫由中央任命
3. 在古代罗马,担任法官的官员一般都不是专业的法学家,不熟悉法律,而早期的罗马法又简略晦涩,私人法学家的意见便在案件的裁决中备受重视,不仅被采用,甚至还编入法典,成为法律。这反映出古代罗马
A. 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B. 立法过程主观随意性强
C. 司法范围不断拓展
D. 法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4.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中发言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都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战争与和平时有权力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力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 国王掌握军权和行政权
B. 国王与议会分权与制衡
C.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D. 国王只是****权力象征
5. 九一八事变之后,上海各界纷纷成立义勇军,如上海民众反日救国义勇军、复旦大学义勇军、邮电义勇军、上海市商会义勇军、童子军团义勇军、华侨义勇军等。这说明
A. 东北抗战得到全国大力支持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自发性
C. 上海各界配合政府抗日救国
D. 时局的变化影响民众集体行为
6. 1952年,周恩来深入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外交工作经验,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其中,“同我国已建交的东南亚国家,过去是殖民地,现在由当地资产阶级来统治。”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 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B. 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
C. 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原则 D. 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7. 1975 年至 1989 年,欧共体依据《洛美协定》共向非洲等落后地区提供了约 422. 5 亿埃居的发展援助。20 世纪 90 年代欧盟发展总司发布的评论中指出:“1989 年的巨变使得《洛美协定》变得不再重要”。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 力图弥补政治多极化弊端
B. 对外援助受到冷战思维影响
C. 推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D. 经济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8.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A. 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基本消除
B. 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C.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 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9. 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
B. 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
C. 传统科技的发展停滞不前
D. 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害频发
10. 明清时期,随着部分手工业部门的转移(见下表),苏州成为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这说明当时苏州地区
转移方向 主要行业 备注
从城内转移至城外 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 原料消耗大、产生废料多
部份从城内转移到城外 铁器制作、纸张加工、印刷业等 消耗大、废料多的生产部门
从城外转移到城内 丝织业 工艺与附加值高的生产部门
A. 城镇空间格局的优化
B. 行业分工更为合理
C. 生产专业化发展趋势
D. 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11. 下表反映了1500—1800年欧洲部分国家船只抵达亚洲的数量变化(单位:艘)。这一变化反映出
国家 数量(艘)
1500-1599年 1600-1700年 1701-1800年
葡萄牙 705 371 196
荷兰 65 1770 2950
英格兰 811 1865
欧洲合计 770 3161 6661
A. 亚洲成为欧洲争夺的重心
B. 工业革命完成对市场需求
C. 海上殖民霸权转移的趋势
D. 欧洲在亚洲赚取大量金银
12.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人工栽培茶叶的国家。新航路开辟以后,中国茶叶传入欧洲。1650年前后茶叶传入英国后成为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收入两倍左右。然而在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荷兰商业霸权被打破
B. 英国开始工业革命,财富涌现,物价价格低廉
C. 通过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世界市场初具规模
D. 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茶叶产量增加
13. 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到1901年,全国20余所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为:广州5所,天津4所,上海3所,福州、南京、北京、武昌、台北各2所,珲春、烟台、旅顺、乌鲁木齐各1所。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洋务运动人才需求突出 B. 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C. 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D. 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
14. “‘公和永’……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近代中国,类似情况屡见不鲜。这主要说明中国当时
A. 经济发展由外部环境决定
B. 近代化发展道路举步维艰
C. 侧重轻工业而偏废重工业
D. 民族工业忽视了市场开发
15.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加强了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对全国的矿产进行了有计划的普查,特别是对某些稀缺的资源(例如石油)作了更为详尽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勘探矿产资源是为了
A. 建立完备的国家工业体系
B. 配合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C. 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
D. 适应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16.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次改革的初步尝试。这次尝试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中央与地方关系上适当分权,使资源的地域配置趋于合理,克服中央集权过多的弊端;二是计划与市场关系上,考虑改变单一指令性计划的苏联模式,实行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这次改革
A. 根除了苏联模式中的僵化部分
B. 改变了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的主导地位
C.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为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17. 下表是1980—2001年上海八大消费性支出构成比例(%)。据此可知,改革开放后上海
消费项目 1980 1985 1992 1997 2001
1、食品 62.64 57.63 55.75 51.49 43.75
2、衣着 14.45 16.7 11.14 8.08 6.18
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8.65 6.87
4、医疗保健 2.89 5.97
5、交通通讯 22.91 25.67 33.11 5.56 9.37
6、娱乐教育文化 14.49 13.92
7、居住 7.91 7.85
8、杂项商品和服务 3.93 6.09
——资料上海市经济年鉴(1981年、1986年、1993年、1998年、2002年)
A. 消费水平居于全国之首
B. 消费观念仍旧落后
C. 消费结构逐步趋向优化
D. 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18. "吴淞铁路”是列强在华强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其是以买地修路为借口偷偷建造的,约30里。1876年正式通车,后被清廷以28.5万两白银的代价收归国有,并将其拆毁。但后来,该铁路又于1897年建,1898年建成通车。此现象折射出
A. 国人对工业文明的认知变化
B. 清政府维护国家主权的艰难
C. 东西不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D. 民族企业发展环境异常恶劣
19. 德怀特·L·杜蒙德认为,“新政的劳工立法依据的基本原则是:只有使工资劳动者从他们生产的产品中取得较大的份额,只有增加生产利润中分给消费者的部分和减少分给投资者和投机者的部分才能恢复和保持消费的市场”。市场得以维持,整个社会经济才能再次步入正轨走向发展的道路。材料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时期
A. 加强实施劳工立法的经济动因
B. 劳资矛盾激化导致实施劳工立法
C. 通过社会立法来解决失业问题
D. 放弃自由放任的政策的社会因素
20. 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品对美国贸易大幅顺差。随后美国采取各种措施来打压日本经济,其中以1985年9月美国召集五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签署的“广场协议”最为有效,逼迫日元三年内升值达50%,之后日本经历了“失去的20年”。这反映了
A. 美日盟友关系开始逐渐动摇
B.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C. 美国对日扶持变为孤立日本
D. 美国对弱小国家的霸权思维
21. 某国领导人说“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已经创造了2000多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出现了30多年来****速的经济增长,失业率为30年来的最低水平,贫困率降到20年间的最低点……出现了42年间第一次的连续财政盈余。”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B. 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C. 美国克林顿的“新经济”
D. 美国罗斯福新政
22. 1961年和1967年,英国曾两次申请加入欧共体,但未获批准,直到1973年,英国才加入欧共体。当欧洲一体化符合国家利益时,英国是一个积极的推动者;反之就会成为一个旁观者甚至阻挠者,英国始终不是欧元区成员。英国对待欧洲一体化的态度
A. 阻碍了全球贸易结构的调整
B. 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C. 反映出欧洲一体化有利有弊
D. 有利于英国领导经济全球化
23. “典型的全球公司以一个小规模的总部为基础,其他公司机构散布全球,寻求尽可能低的营业成本。全球公司在运作时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是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市场。”由此判断“全球公司”
A. 催生了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B. 促使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C. 不受任何国家法律法规约束
D. 使世界各国走向政治一体化
24. 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三世界国家外债急剧攀升,为支付债务利息,被迫降低社会支出和进口,这又导致了失业率的提高:主要发达国家平均失业率1979年为5%,1983年为8.3%,1995年为11.3%。这突出表明
A. 全球化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加深
B. 西方滞胀源于第三世界的债务危机
C. 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的主要获益者
D. 国际经济秩序依然由发达国家主导
25. 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于国际经济贡献率达到了30%以上,居世界首位。对于中国来讲,这主要能够说明
A. 中国对于世界经济贡献巨大
B. 四十年经济体制改革成就巨大
C. 中国已经日益融入世界经济
D. 这有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学校咨询处:保定市竞秀区七一中路1317号     咨询电话:0312-4442550

崔老师:15350617957(同微信)    高老师:19213065640(同微信)

陈老师:13833233159(同微信)    祖老师:19213027557(同微信)

ICP备案号:冀ICP备1703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