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2024年保定远飞学校高考复读班艺术类文化补习班火热报名中...
所在位置:首页 > 名师课堂 > 历史辅导
保定远飞学校历史-近代东西方历****的改革
发布人:胡倩文 时间:2019-12-11

保定远飞学校内部资料-历史

考向二 近代东西方历****的改革
1.讲高考
(1)考纲要求
了解欧洲宗教改革(本考点在必修三已学,故考纲在此并未单独列出)和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考纲未列出,但2014年有些单独命题省份有考,故在此列出);识记并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清末地的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2)命题规律
本考向从考点重点看,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从命题形式看,主要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考查对重大改革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的理解认识,同时也涉及废材料题;从命题角度看,主要从以下角度考查:多数课标地区仍是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等;同时也涉及到对中外历****教材中未涉及的改革进行考察;对于西方近代****的改革考生注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趋势”;对于近代中国主要注意“近代化历程中的作用”。考生在平时应注意能力的培养。
例1(北京市东城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三历史试题)19世纪中后期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俄国和日本为摆脱落后境地都进行了改革。这两次改革的相同之处有
①废除农奴制度
②设立议会机构
③建立近代工业
④挽救民族危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符合俄国1861年改革,不是两者的相同之处,排除;两国改革都设立了议会机构,采取措施促进近代工业的发展,故②③正确;④只符合日本的改革,排除。所以答案选C。
例2(四川省树德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作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这些学会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据此可知,当时
A. 士绅积极适应社会潮流
B. 绅商主导近代社会变革
C.变法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
【答案】A

2.讲基础
关键词: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考点一 欧洲宗教改革
1.背景
(1)经济方面: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教会的专制形成尖锐矛盾,成为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2)政治方面: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
(3)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2.过程: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随后加尔文在瑞士、亨利八世在英国也进行了改革。
3.主要内容
(1)马丁·路德: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
(2)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3)亨利八世:建立起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
4.实质:在宗教外衣下进行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运动。是继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5.历史作用
(1)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2)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并非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对天主教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宗教改革以一种广为人们接受的传统形态进行着种种改革,为人们接受和利用。
考点二 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农奴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农奴的反抗。
(2)农奴制度使俄国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3)改革派知识分子对农奴制进行揭露和抨击,宣传了资本主义新思想。
(4) 克里米亚 战争充分暴露了俄国的落后和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促进了改革。
2.内容:
(1)宣布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2)法令规定 土地 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3)农民受到村社制度的严格控制。
3.意义: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 资产阶级 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农奴制的废除,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一个重要转折点。
(3)不****性: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
考点三 日本的明治维新
1.背景:
(1)内忧: 幕府 的腐朽统治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外患:西方国家的殖民入侵,黑船事件和《 日美亲善条约 》。
(3)前提:倒幕派推翻幕府建立明治政府。
2.内容:
(1)政治上: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①废藩置县,建立起统一的 中央集权 国家。
②废除封建 等级制度 ,宣布“四民平等”。
(2)经济上:发展新经济。
①币制改革,以 金本位 的纸币作为全国****的货币。
②土地改革,废除 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③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征收土地税,以货币支付。
④殖产兴业 ,发展资本主义。
(3)文化上: 文明开化 ,发展近代教育。
①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人了解西方文明。
②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③社会生活各方面大力西化,如历法、衣食住行、鹿鸣馆。
(4)军事上:富国强兵,建立新军队。
①实行 义务兵役制 ,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
②大力改进军事装备。
③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④进行效忠天皇的武士道教育。
3.影响:
(1)积极作用:
①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落后面貌,走上了 资本主义 道路,成为亚洲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
③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局限性:
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 浓厚封建性 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②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考点四 戊戌变法
1.历史根源:
(1)政治:
①甲午战争后, 民族危机 加深。
②清政府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改革。  
(3)思想: 早期维新 思想的传播。
2.康梁的维新思想:
(1)理论著作:
①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和《孔子改制考》。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
(2)基本主张:
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②发展 资本主义 ,实行君主立宪。
(3)思想特点: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 儒家思想 相结合。
(4)思想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通过开学会、办报刊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3.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至9月21日戊戌政变发生而失败。
4.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 君主立宪制 ,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3)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 思想解放 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3.讲典例
【例1】【北京市西城区2017— 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末试卷】“自上而下的近代化,换言之,就是实现‘上’即统治阶级的要求。特别是以军事技术与装备的现代化为中心。……不管是产业或科学技术都是军事优先。”上述现象最符合
A. 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
B. 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
C. 19世纪70年代的日本
D. 20世纪20年代的土耳其
【答案】C

【趁热打铁】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此主张旨在(  )
A.废除世卿世禄制 B.整顿官场风气
C.削弱王室的特权 D.废除分封制度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意思是:不能因私而损害公家利益,统治者不能因为馋言而使忠心的人受到伤害,不说苟且附和别人的话,不做苟且讨好别人的事,这与当时官场风气相关,故选B项。“世卿世禄制”“王室特权”“分封制”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C、D三项。
4.讲方法
本考向主要以材料题为主,间以选择题。考生在复习时注意重点把握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和影响;明治维新的内容以及影响;戊戌变法的内容和结果。考生在复习备考时注意近代中外变法的横向之间的联系,即中外联系;同时注意中国和西方各自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做到整体的全面的掌握知识。对于日本的明治维新注意和历****的日本侵华、当下的中日关系联系起来复习;对于戊戌变法注意和必修二的经济文明、必修三的思想文化结合起来复习掌握,不要把政治、经济和文化割裂开来。
5.讲易错
【题目1】历****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错因】考生的历史知识面狭窄,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历史知识记忆形成思维定势,不能灵活运用。
【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解析】
试题分析:第(1)小题,清末“新政”开始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携光绪帝仓皇西逃之后,戊戌变法则发生在甲午战争清王朝战败后,二者都是发生在民族危机、统治危机加剧的背景下;二者都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制度;二者的内容都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诸多方面,同时都是****统治者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变革。概括下来主要有三个共性:都是向西方学习;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都是以制度改革为着力点。从材料中也可以看出“学习西方”、“侧重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考点:历****重大改革•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比较
【反思】考生在备考时,注意历史的比较分析和联系的能力。
【题目2】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
A.募役法和保甲法
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C.将兵法和均输法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错选】A、D
【错因】考生在复习备考时不注意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不能有效地提取题干的信息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可判断王安石论述的根本在经济领域而非军事领域,A项中保甲法、C项将兵法均属军事领域,D项科举新法属于政治领域,故排除A、C、D三项,答案选B。
【反思】考生在备考时,注意理解基础知识;提高材料的阅读能力


学校咨询处:保定市竞秀区七一中路1317号     咨询电话:0312-4442550

崔老师:15350617957(同微信)    高老师:19213065640(同微信)

陈老师:13833233159(同微信)    祖老师:19213027557(同微信)

ICP备案号:冀ICP备1703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