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2024年保定远飞学校高考复读班艺术类文化补习班火热报名中...
所在位置:首页 > 名师课堂 > 历史辅导
保定远飞学校-历****重大改革回眸(练)
发布人:胡倩文 时间:2019-12-11

保定远飞学校历史内部资料

1.练高考
01.(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45) [历史——选修1:历****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
【答案】(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1978年中共中央发出通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等,可知逐步推行,渐进改革;“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可知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可知落实按劳分配原则;“中央只管……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等可知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

【考点定位】历****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和意义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前几年本题多是考察中国古代改革,但今年却打破以往格局,考查了中国当代史中经济体制改革内容。虽然此题一改往年选修题目考查的范围,但是仍属于教材重点知识的考查。本题难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考试时考生需要平心静气,细致分析,对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材料解析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02.(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45)[历史——选修1:历****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7分)
【答案】(1)原因: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改革既要除旧,也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考点定位】历****重大改革回眸·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革·晚清北京的街道改革
【名师点睛】对历史事件的启示类试题,往往是通过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进行概括论证,根据“以史为鉴”、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本题关于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启示,就是借助对清末街道管理改革的反思,加深考生对改革复杂性的全面理解,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突出“以史为鉴”的学科特点。从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遭遇的困难,可以得出对于改革困难性和复杂性的多方面的认识,从而对于认识评价当前中国的改革以及进入改革实践过程中如何采取措施均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03.(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44)【历史——选修1:历****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佘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
【答案】(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竣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2)关于影响的问题,回答时依据材料前部分旧法律局限性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旧法律过于严苛,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的局限性分析,再结合法律对国家建设的影响来分析即可。法律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是我们史学经济研究的内容,它可以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为经济发展提供前提。
【考点定位】中外重大改革回眸·隋朝的改革·隋朝法律的改革
【名师点睛】本题具有很强的发散性,答案不像以往的选修题目那样只要归纳材料的内容就可以****得到。它需要学生翻译原文的同时还要对所学的与之相关知识的整合。需要学生对法律作用有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文字表述能力。学生回答时要找准答案的内容,分层次的寻找答案,同时也要大胆的从前一问的答案中来寻找后一问的答案,本题的两个小问题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关系的,第二问的答案不在材料中,它在第一问的答案里。
04.(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4)[选修1:历****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为摆脱贫困,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指出:许多干部一讲到包产到户,就心有余悸,可以说谈“包”色变,但农民普遍希望包产到户,这是矛盾,必须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会议强调试点不宣传、不报道、不推广。1979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认为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不加以提倡。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1980年11月,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为15%;到1983年初,这一比例达到93%。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们“谈‘包’色变”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推进的特点及改革的意义。(9分)
【答案】(1)“左”倾错误的影响;包产到户被认为是复辟资本主义;与当时政治经济体制冲突;(6分)
(2)特点:从农民自发、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到全国推广;政策从限制到予以肯定
意义:改变了束缚农村生产力的旧体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改革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9分)
【解析】第(1)问,“主要原因”,依据材料时间信息,结合时代背景从“左”倾思想束缚、人们认为包产到户是复辟资本主义和包产到户和当时政治经济体制冲突等角度回答。

【考点定位】历****重大改革回眸•新中国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三农问题是历史的****热点,考生一定要注意。改革部分的的高考命题,一般都是脱离教材,考教材之外的历史,这就给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平时复习《历****重大改革回眸》,只重点讲解与必修相关的课程即可,重点放在对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上。选修部分命题大多是概括、指出、分析、评价之类的,这些设问方式一定要重点训练。
5.(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4 A) [历****重大改革回眸](10分)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4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
【答案】
(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解析】
(1)问中第一小问“内容”依据材料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内容来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现象”依据材料中“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是向少数民族学习。

(3)问依据材料中“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作用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汉族政治统治加强”等角度分析回答。
【考点定位】历****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改革•孝文帝改革
【名师点睛】意义作用型非选择题解题技巧:这类试题常以“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意义”、“重要性”、“作用”、“积极影响”或“用…说明…意义”等形式为设问方式来考查学生知识整合的能力及答题技巧。解题具体步骤是:
1. 要注意题目的设问要求,进行知识定位,明确此题考查的知识范围。
2. 要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把握好意义内容的层次和角度(影响型设问还要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3. 确定答题关键词,回答意义类试题要选择好恰当的关键词说明。关键词主要依据教材语言。
2.练模拟
1.(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万历初(约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和推广“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赋役、力差、银差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故谓之一条鞭。”“一条鞭法”
A. ****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 B. 加强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
C. 政府加紧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D. 开始以田亩作为主要征税标准
【答案】B

2.(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梭伦改革后的雅典氏族组织对政治仍然有重要影响。到克里斯提尼改革时,以地域为基础的部落组织成为重要的政治单元。这一变化表明
A. 雅典民主制度进入到全盛时期
B. 贵族成员参政议政权力被剥夺
C. 家庭已经不再是社会基本单位
D. 在政治活动中血缘关系被打破
【答案】D
【解析】雅典民主制度进入到全盛时期是伯利克里统治时期,排除A;克里斯提尼改革基本上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而不是其参政议政权力被剥夺,排除B;家庭仍然是古雅典社会中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排除C;题目中涉及到以地域为基础的部落组织成为重要的政治单元,显然血缘关系被打破,故正确选项为D。
3.(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秦国规定一家除一子承嗣外,其余儿子结婚后必须分家,单独立户,否则加倍征收户赋。秦国这一做法有利于
A. 商业的发展繁荣 B. 自耕农数量增加
C. 人口数量的增加 D. 郡县制度的推行
【答案】B
【解析】秦国商鞅变法中为了增加税收,强制推行小家庭制。材料中的“其余儿子结婚后必须分家,单独立户”的做法,使得自耕农从户数上实现数量增加,扩大纳税基础。故答案为B项。这种措施与商业发展无关,排除A项;户数增加,人口数量没有变化,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5.(北京市昌平区2017— 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末试)梁启超评价我国古代一位改革家的改革时说:他推行的一些措施与近代西方的一些方法极其类似。其中某项措施“颇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某项措施“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他评价的是
A. 商鞅变法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庆历新政
D. 王安石变法
【答案】D

3.练原创
1.[历史——选修1:历****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普法之战,法国失败,普鲁士得以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俾斯麦政府加强对教育的控制,颁布了一系列帝国教育法令。19世纪70年代完成了近代教育革命,实行强迫义务教育制。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视为公民的两项基本义务。这使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素养大为改善。当其他国家的大学仍然瞧不起科学的时候,德国的大学已经允许科学独立地发展……实验室、研究生指导制度、研究生院、研究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等,全都是德国首创的。……当代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对此作了这样的评论:“正是德国人在19世纪下半叶对科学的偏爱使德国工业比英国和关国工业进展更快。
——摘编自尹朝安《19世纪德国的崛起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俄国1863年的《大学章程》和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和《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等教育章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办各类实科学校,二是开办古典文科中学、陆军幼年学校和教会学校。沙皇政府规定,只有在古典文科中学毕业的学生才能升入大学学习。古典文科学校的教育……实际上学生都是贵族的子弟。陆军幼年学校是专为帝俄军官和贵族子弟设立的,这类学校注重军人纪律、强调尚武精神,重视“忠君”“爱国”思想的培养。
——刘祖熙《改革和革——俄国现代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的历史条件,并概括改革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德国与俄国教育改革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答案】(1)条件:政治:德意志统一;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化:启蒙思想的发展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政府重视。
成就:强制推行义务教育制度;大学允许科学独立发展;科学发展创新了许多新形式
(2)共同点:重视实业教育;军国主义思想(重视军事或尚武)。
影响:积极:有利于培养人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局限:助长了军国主义思想。

(2)共同点:根据“专业科技刊物”“开办各类实科学校”得出重视实业教育;根据“(德国)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视为公民的两项基本义务”“(俄国)注重军人纪律、强调尚武精神”得出军国主义思想(重视军事或尚武)。
影响:应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积极:可从培养人才、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角度分析。局限:根据“注重军人纪律、强调尚武精神,重视‘忠君’‘爱国’思想的培养”得出助长了军国主义思想。
2.【历史——选修1:历****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极端落后。1950年前后,东北各省****自发采用合作制和群众集资的办法兴办基层卫生组织。1951年,卫生部要求基层人民政府加强基层卫生工作,大力训练“接生员”等初级卫生人员,号召个体医生组建“联合诊所”。1955年,山西、河南、贵州等地农村出现了一批由合作社自发组织的保健站和医疗站。它们基本是在乡政府领导下,以自愿为原则,每个农民缴纳几角钱保健费,便可享受免费预防保健及免收挂号费、出诊费、注射费的服务。到1956年底,这些省的集体保健医疗站发展到1万个,医务人员约10万人。1960年,中共中央充分肯定了合作医疗这一办医形式。随后,卫生部组织大批卫生技术人员下乡,培养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广泛建立合作医疗学习范本。60年代初,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达到20%~30%,到70年代末,全国普及率达到90%以上。
——摘编自姚力《中国共产党对医疗保障制度的探索与经验》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
【答案】(1)特点:从地方自发探索到中央主导推行(政府领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从局部地区到全国普及;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重视培养农村卫生人员。
(2)意义:有利于改变农村医疗卫生落后状况;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性;为农村医疗保障事业积累了有益经验。

(2)意义:根据材料,可分别从改变农村医疗卫生落后状况、促进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性和为农村医疗保障事业积累了有益经验等方面分析总结。
3.【历****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它们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自变法以后,晚清政权实际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政体转变的历史努力,由于晚清新政的失败与清王朝的崩溃,中国清朝统治者最终并没有完成向开明专制政体的成功转变。
然而清末新政却是清朝最后十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应势而变的目的是延续统治。人们常用其宗旨来证明其失败的必然性:“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然“琴瑟改弦”会改变基调,“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综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见的。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这样,现代化这个幽灵在中国大地上徘徊彷徨了40年,终于登上前台成为主角。
——《清末新政的******“解毒”》
(1) 结合材料分析作者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称之为开明专制化运动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
【答案】(1)统治者为应对当时时势的主动行为;仿效西洋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吸纳社会上的现代化精英;通过传统王朝体制来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护王朝自身的利益。
(2)清末新政的开展,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主要表现是: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由于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就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阵地。

(2)新政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这样,现代化这个幽灵在中国大地上徘徊彷徨了40年,终于登上前台成为主角”可知清末新政的开展,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政治上,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经济上,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军事上,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由于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就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阵地。文化上,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


学校咨询处:保定市竞秀区七一中路1317号     咨询电话:0312-4442550

崔老师:15350617957(同微信)    高老师:19213065640(同微信)

陈老师:13833233159(同微信)    祖老师:19213027557(同微信)

ICP备案号:冀ICP备17032056号-1